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重在结一张情感友好之网
2025-06-26 16:10:55

贾凌冰独立建筑设计师、文旅策划师、社区营造师、儿童创新思维培育先行者,致力于创造出一个能够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的世界。

“情感空间友好”在我看来特别重要,前面两个都是可见的,容易做到,这个方面最难也最为重要。如果没有友好的情感空间,“儿童友好城市”“儿童友好社区”都是空中楼阁。“儿童友好”不是更新了硬件就友好了,还要做情感空间联结,没有人往来交互,友好的情感关系就不存在。

记者:在“儿童友好城市”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儿童友好社区”“儿童友好幼儿园”等概念,我们该如何理解“儿童友好”?

贾凌冰:我们可以从“制度友好”“城市硬件友好”“情感空间友好”三个层次来理解“儿童友好”这个概念。所谓“友好”,其实是一种关系,一种情感双向甚至多向的交互式的亲近友善关系。在这个概念下,我们再去认知“儿童友好”,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儿童友好城市”不能只局限于对儿童友好,还应该对老年人、残障人士等一切弱势群体友好。具体来说,“制度友好”就是城市的各种法律、规范和政策的制订要考虑儿童发展,将“儿童优先”贯彻到各种制度的制订和实施之中。“城市硬件友好”则是说城市的安全、公共空间以及交通设施等建造之时,需要纳入儿童的意见,从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以及儿童的思维行为能力角度去规划建设,以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如城市建设、街区改造、道路交通安全等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儿童的需要,方便儿童出行、学习、娱乐和休息。

“情感空间友好”在我看来特别重要,前面两个都是可见的,容易做到,这个方面最难也最为重要,如果没有友好的情感空间,“儿童友好城市”“儿童友好社区”都是空中楼阁。“儿童友好”不是更新了硬件就完成了友好,还要做情感空间联结,没有了人的往来交互,友好的情感关系就不存在。

当前,我们的社区改造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在硬件方面逐渐完善,但是在“情感空间友好”方面做得远远不足。“空间情感友好”就是说,儿童在这个空间之中,能够友好地和长辈、大哥哥大姐姐以及年轻人等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相互接触和交流。“儿童友好城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在城市中的各个年龄层的人,都应该帮助幼儿、关爱幼儿、发展儿童。因为,儿童的成长需要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的帮助,如奶奶爷爷、哥哥姐姐等,这样儿童才能成长为健康的儿童。“儿童友好城市”中的“友好”是双向交互的,而不是单向的。儿童接触更多的人才能够真正健康全面发展。我喜欢宫崎骏的电影。例如《哈尔的移动城堡》,主人翁苏菲是个年轻人,却被施了魔法之后变老了,她深刻地体会到了老年人的生存状态和境遇。作为一个老年人,她和小男孩马鲁克的相处就有了别样的意义和价值。她最终让喜欢扮成老人的小男孩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暖洁净,变得活泼可爱,帮助他走出了孤独和寂寞,也激发了哈尔变得勇敢并勇于承担责任。再如《悬崖上的金鱼公主》,小男孩宗介的幼儿园旁边就是向日葵之家,一所社区托老所。而金鱼的到来治愈了老人们的孤独,宗介也成长为一个有爱心、懂得关心老人的孩子。在这样的空间里,情感是流动的,孩子可以接触到老人和其他不同职业的人,从而获得成长。老人也从儿童这里获得情感慰藉。

“情感空间友好”是“儿童友好城市”“儿童友好社区”的灵魂。我们有些社区硬件做得比较好,也有很多人参与其中,但是没有注意到营造友好的空间情感,代际心理交流不够。我们在帮助儿童学习知识的同时,没有重视情感的交流,情感的交流才是重点。我们曾经带着社区的孩子们以托老所项目调研过社区老年人群体,孩子们开始发现自己祖父母之外的老年群体的社会性存在,以及这个群体的健康、心理、经济收入、家庭环境、对社会空间的需求。并且,我们以调研结果为依据,通过儿童都爱玩的电子游戏“我的世界”来作为建筑设计三维软件,设计幼儿园与托老所在一个空间,老人、孩子共同生活的建筑构想。孩子们在其中设计了很多适合老人和小孩的友好空间细节,比如老人喜欢养动植物,而孩子可以向老人学习养育动植物;老人可以教孩子下棋;还可以举行老人与孩子一起扮鬼脸大赛;等等。这样的调研与设计构想、代际沟通对儿童的人格健全成长和社会情感认知也有极大的好处。

记者:“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落实到实践中,很多人说要从建设好一个个“儿童友好社区”开始。作为资深建筑师,您参与了不少社区(空间)建设和改造,从“儿童友好”的角度来看,最得意的是哪一个?

贾凌冰:到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改造案例。之前,我租了一个占地两亩的别墅,搞了一个“啊呜创想空间”,院子保留原生态,做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百草园”。孩子们在这里会看到一棵植物完整的生命,从一株小苗到长出粗壮的枝干再到枯萎。我们养了一院子的鸡鸭鹅狗,还有大雁、兔子、黄鼠狼、刺猬、喜鹊、野草以及法布尔《昆虫记》里的各种虫子。当一栅栏的牵牛与南瓜争抢生存空间的时候,孩子们并没有因为南瓜可以吃就放弃了牵牛,反而是讨论起人类对经济作物的取舍判断的价值标准、对美的需求,以及生物自己的生命力、自然界的生存竞争法则。我们还经常组织社区聚会,要求每个家庭做几道拿手菜,然后大人和孩子一起搞个“音乐之夜”,家长可以聚在一起聊天,讨论孩子的教育。我们还邀请了一些长辈到这里和孩子互动。我们邀请了一位史家胡同的爷爷到这里和孩子们互动。这位爷爷年轻的时候曾经逼自己的儿子非清华不考,因而父子关系破裂。在聚会上,我们关掉大灯,只开了一盏台灯,放着音乐,爷爷给我们诵读他给儿子写的修复父子关系的信。这一封信改变了在场好几对父子的关系。代际之间互动,情感相互传递交流,能够影响孩子发展,也能够慰藉老年人的心怀。

去年,我参加了一个天津市居住空间规划设计的会议,提出了将“情感空间交流”作为亮点的“少有所学、青有所创、中有所安、老有所用”的观点,将社区建成一个友好型社会。设想提出来之后,很多人都表示愿意入住。无论是“儿童友好社区”的改造,还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项目,都应该考虑到可发展性和持续性,否则就难以为继。我以为,这就好比一辆汽车,好的IP是项目的发动机,政策和社会规范是方向盘,具体的项目是车身,文化属性是底盘,商业可持续发展是车轱辘,启动资金是油箱。所谓的文化吸引力就是这个空间的文化旗帜。我提出了将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和“仁义礼智信”作为这个众筹社区项目的文化基底。“仁”是相亲相爱,“义”是相处相宜,“礼”是界限不逾矩,“智”是相达相学,“信”是相互信任。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诠

记者:请您介绍一个印象深刻的国外“儿童友好城市”的案例吧!

贾凌冰:欧洲有不少“儿童友好城市”,比如荷兰、德国,他们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社区的内容都比较丰富,在公共交通方面特别关注儿童视角的安全保障。社区保留有大量公共生活空间,如传统的教堂等。生活在这样的空间里,儿童可以和各个年龄段的人接触、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丰富。相比较之下,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城市发展理念与固有历史传统存在着鲜明的断裂,且相对落后,从城市到社区,各种公共空间不足,缺少西方社区中类似教堂这样的公共空间。我曾经参与了四川宜宾市李庄的乡村建设项目,基于乡村文化复兴与经济振兴,提出规划社区博物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费孝通在晚年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在他看来,所谓“文化自觉”,就是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的认知,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为了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目的是取得文化自主权,从而确定自己文化的发展方向。

社区博物馆通过空间营造与文化生态重塑的系列活动,探索出一条与乡村振兴、民生经济息息相关的社区营造解决方案,提高公众参与度和文化凝聚力,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与亲缘关系价值。

我们组织村民将生活中的各种老物件以及家族故事、红色文化故事收集起来,做成一个树形艺术装置,形成了一个连接历史和未来的空间。以后村里的祭祖、办满月酒、证婚等各种活动都可以在树下举办,每当村里添丁进口时,家族树就可以增加一点,寓意开枝散叶。通过系列文化活动,为乡村搭建基于亲缘关系的人脉资源网络及资本储备,建立归属感,并形成指数型推广效果。这样就无形中结成了人间情义的乡村文化网,人文环境的营造有助于营商环境的改善,安全稳定的营商环境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人文建设与经济建设并行,创建美丽乡村,提升居民幸福感,为乡村儿童未来发展奠定文化根基以及创设情感环境。

我们在山西长治做乡村改造的时候,也做了一个社区学习中心这样的情感友好空间。强调相互交流的学习与情感流动。当时,我们有一个要求,就是所有来乡村研学的团队都要给乡村留守儿童上两堂课,共享单车或者是机器人抑或是文化讲座等。当时,郑州大学和山西大学的学生都有到这里给孩子们讲课,而我们也准备了与乡村地域性文化相关的内容。我们请当地艺术馆的老师将当地的神话与历史人物故事以及长治地区的古建寺庙彩塑壁画等文化内容整理出来,让留守孩子用PPT的形式讲给游客看,并组织当地能说会道的老人作为“活的故事机”,将这些神话与历史人物故事随机讲给游客听……这样整个乡村都有了活力。还是那句话,我们要将“情感空间”作为友好社区改造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乡村建设还是城市建设,都要将代际情感融入空间之中,实现情感的交流和传递。

我们在2018年曾经做过一期儿童友好城市的社会调研,带领孩子们调研城市中公共空间的不友好之处。孩子们发现:有些地铁站没有直行电梯,带弟弟妹妹出去的时候,就得带着他的婴儿车爬楼梯;好多扶手都是给成年人用的;小贩占道经营,儿童只能走到机动车道上去;汽车老是停在人行道上;餐厅没有儿童可调节座椅,商场没有儿童厕所,要跟大人用一样尺度的洁具,非常不方便;好多博物馆和科技馆都没有儿童区;适合儿童的游乐场和公园太少了……孩子们也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并提出了儿童安全出行保障构想——

电子监测设备:导航/行车记录仪利用遥感卫星,在检测到前方有小朋友的情况下,提前对司机进行提醒。

导航仪/行车记录仪:可以通过卫星定位到前方路况。如果导航仪可以准确识别并提醒司机前方有小朋友在活动,就可以提前让司机提高警惕,注意避让。同时,小朋友可以佩戴相应的设备(如儿童手表之类的电子仪器),方便被定位。

优点: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司机因为视野盲区对儿童造成交通威胁;可以与现在已经普及的设备相配合。

可负担成本:小朋友可以佩戴的设备成本在200~1000元之间,相较于儿童出现交通事故对一个家庭造成的损失,这个费用是可以被接受的。

记者:幼儿园是儿童生活和游戏的重要空间,也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您怎么看待我们很多幼儿园在空间创设上存在着装饰过度、美化过度、成人化严重等问题?在幼儿园环境创设和改造方面,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意见吗?

贾凌冰:在我看来,一方面,由于幼儿园老师大多是女性,她们会将幼儿园打扮成像家一样。从人类发展历史看,早期男性多从事狩猎活动,女性多从事采摘活动,从而导致两者对空间的认识不同,影响了女性教师对空间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从文化传统和习惯上来看,我觉得还受到了“标语化习惯”的影响。标语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思想表达的理解。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将这种理解渗透到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空间装饰和布局中。空间是培养人的视觉极限的重要工具。比如,高层建筑顶部的护栏,城市交通道路中间的隔离带或者绿化带,这些都是具象化的界限,而各种政策和法律则是抽象化的界限。幼儿园里经常会发生一些让人费解的矛盾,如一个孩子碰撞到别人或者踩到别人了,从而发生了冲突。其实,这并不是这个孩子故意的,而是他可能存在空间感失调,自己无法用视觉判断空间之中彼此的距离,所以才会撞到别的小朋友。如果教师不理解这个问题,就用绝对的处罚方式,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因此,幼儿园要重视园区空间的改造和设计,充分利用空间来发展孩子的思维。比如,利用走廊、步道等空间设计不同尺度的斑马线来帮助儿童认知空间距离,利用玩具架、课桌等认知立体空间,利用玩具创造角色认知,提升儿童社会情感认知,建立友好关系,等等。另外,我们的师范专业并没有设置空间美化课程,所以建议幼儿园师资培训中可以增加这一部分内容,好的空间设计可以安抚孩子的情绪,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比如,睡眠空间的色彩、造型、私密性,很多幼儿园都头疼孩子们的午睡问题,这和睡眠空间设计有很大关系。儿童的空间安全感与成人不同,在基于儿童空间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计解决睡眠管理问题,也会让教师得到休息,从而减少虐童事件。

 

NEWS